鄞州日报 (记者 蔡亚辉 通讯员 徐浩) “谢谢你们,让事情有了圆满的解决,现在我们和邻居相处得很好!”昨天,家住福明街道的居民包女士来到“小娘舅”握握团驻地,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。
“包女士的一位亲戚有智力残障,时常在她住的这幢楼里乱按电梯,影响到邻居的正常出入,大家为此很不满。”握握团负责人屠昱说,不少居民来反映这个情况后,引起了“小娘舅”的关注,但是邻居都是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”,所以必须要妥善处理才行。
考虑到当事人的特殊情况,“小娘舅”召集这幢楼所有居民召开协调会,把当事人的情况向大家说明,让家人对当事人加强监督的同时,也希望邻居们能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关心和理解。
屠昱说,过去调解这样的案例,一般只跟当事人家属沟通,就是让他们做好监管工作,但在新的工作方式引导下,“小娘舅”还会发动居民和物业,共同参与到对当事人的帮助中去,也就是说,不仅要解决矛盾,还要通过互助让氛围更加和谐。现在,邻居们只要在小区里看到当事人有任何困难,都会主动上前询问和帮助。
屠昱介绍说,过去调解矛盾纠纷都会带着主观思想介入,容易把处理问题简单化。“比如面对一个事件,往往会先判断对错,然后对错的一方批评教育。但有时候这种方式会让调解无法继续下去,最终也解决不了问题。”新的调解方式则打破了传统说理讲和的调解模式,调解员更多地倾听双方诉求,并在不违反法律和基本道德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意愿,让调解多了份人情味,总能事半功倍。
这样的调解技巧特别适合处理邻里纠纷类和婚姻家庭类事件。前不久,一位老人找到“小娘舅”,希望他们能帮忙调解子女婚姻纠纷。“当时这对夫妻感情已经破裂,而且双方同意协议离婚,但老人始终不同意。”屠昱说,我们劝老人,既然孩子已经觉得走不到一起肯定有他们的理由,作为长辈应该理解他们,再退一步讲,即使现在听从老人意愿勉强在一起,今后也还会走开。
“传统调解更讲究在调解员协调下解决问题,就是助人,而新的调解模式则更主张助人自助,重要的是自助。”屠昱觉得,在新的调解方式中,调解员就像催化剂和润滑剂,促成矛盾纠纷的和平解决,但不把自己主观想法强加给当事人,通过这种方式调解,纠纷调解速度可以提高很多,调解成功率也明显提升。